近年來,人形機器人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之一,正強勢邁入發展上升期,已然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、未來產業的新賽道以及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其發展潛力巨大,應用前景極為廣闊。
人形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諸多先進技術,本質上是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機電技術的深度融合,屬于人工智能在具身智能(EAI)方向的應用落地。這一融合有望催生出繼計算機、智能手機、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,深刻變革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,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。相關數據顯示,截至 2024 年 2 月,全國人形機器人存量企業達 24747 家,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有 1051 家。
一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,為該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2023 年 8 月印發的《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(2023─2035 年)》明確提出,開展人形機器人運動、操作、交互、智能能力分級分類與性能評估等系統評測標準預研;開展機電系統、人機交互、數據隱私等安全標準預研;面向工業、家庭服務、公共服務、特種作業等場景,開展人形機器人應用標準預研。同年 10 月印發的《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》則強調,到 2025 年,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,培育 2 至 3 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打造 2 至 3 個產業發展集聚區,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、新模式、新業態;到 2027 年,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,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,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,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
各地也紛紛出臺相應舉措,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。北京市政府近年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,提出要著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,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,開展整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攻關及工程化應用,推動機器人技術從 “仿人” 向 “類人” 演進,并努力降低產品成本,加速實現規;、商業化應用。江蘇省提出,到 2027 年,人形機器人 “大腦、小腦、肢體” 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,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發展,典型應用場景更加豐富,爭創國家級產業發展集聚區。
在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,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項。例如,具身智能的底層技術與世界領先水平還有差距,產品硬件成本、端到端大模型部署成本也亟待降低。此外,標準體系不完善、行業規范不健全、場景應用不廣泛等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。
以民生證券分析為例,人形機器人即將進入產業化拐點,2025 年全球預計將達萬臺級別,2025 年國內外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即將進入量產階段。但要實現大規模產業化,仍需克服諸多技術難題。人形機器人當前最大難點是 AI,全球目前機器人的大模型的 AI 尚未突破,雖然每天每個月都有進展,但距離臨界點仍差一點火候。相對來說,硬件門檻對部分企業而言不算高,但在未來幾年,硬件在可靠性、成本等方面仍需持續優化。
為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持續發展,需堅持問題導向,抓住關鍵環節。一方面,要全力提升關鍵技術。通用人形機器人是產業發展的高階目標,通用人工智能(AGI)機器人大模型、通用機器人本體是關鍵技術屏障!按竽X、小腦、肢體” 等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體系是主要發力方向。頭部企業應集中資源,重點突破核心算法和基礎框架、底層芯片和操作系統。同時,關注支持數字孿生、空間智能等技術領域的新進展。上下游企業則應聚焦主業,重點突破直線型 / 旋轉型電驅動關節、高功率密度空心杯電機、多維傳感器、靈巧手等部組件,持續提升質量、降低成本。相關單位要發揮專長,重點突破類腦感知與認知、人體動力學特征、高能量密度電池續航等基礎理論,并在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結構等領域不斷推陳出新。聚焦 3C、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,提升人形機器人工具操作與任務執行能力,打造人形機器人示范產線和工廠,在典型制造場景實現深度應用。加快人形機器人與元宇宙、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融合。
另一方面,要優化產業生態。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,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,發揮首發經濟牽引作用,推動 “人工智能 +” 和 “機器人 +” 深度融合。構建人形機器人高實時、高可靠、高智能的專用操作系統,推動與通用大模型等技術深度融合,提供安全、穩定、易用的系統平臺。借鑒我國在自動駕駛汽車、自主無人機領域積累的深度融合優勢,支持人形機器人重點實驗室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。深化央地協同、政企協作,編制完善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團體標準,支撐柔性化、定制化生產制造。
有某專家拋出驚世預言,未來將有數百億臺人形機器人遍布全球,其數量將遠超人類總人口,徹底改寫經濟規則,重塑社會結構。當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存量僅 428 萬臺,但馬斯克預言這一數字將暴增數千倍。這種規模遠超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速度,將催生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產業革命。黃仁勛也表示,機器人是全球 GDP 的出路,當前世界面臨嚴重勞動力短缺問題,社會結構在改變,人口下降,只有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,才能實現 GDP 增長和通貨膨脹下降。
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產業生態的持續優化,人形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,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,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。